早年經歷
15歲的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國巴黎發起電影俱樂部,先後從事過電焊工、記者等職業。1951年應徵入伍,復員後師從安德烈·巴贊,作為雜誌《藝術》的編輯和撰稿人,並開始在《電影手冊》上發表電影評論 。
演藝經歷
1953年,21歲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進入了法國農業部電影處工作, 這個職位主要是拍攝一些關於法國農業的科教紀錄片 。
1955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出演個人第一部動作片《牧羊犬的攻擊》。1958年,執導個人首部喜劇短片《頑皮鬼》 。
1959年,自編自導自演劇情片《四百擊》,他則憑藉該片獲得第1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
1960年,執導愛情驚悚片《槍擊鋼琴師》,該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 。
1964年,執導由讓·德賽利、弗朗索瓦·德納芙聯合主演的劇情片《柔膚》,該片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獲得第17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
1966年,執導由朱莉·克里斯蒂等人主改編自雷·布萊德伯瑞同名小說的科幻片《華氏451度》,該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故事,獲得第3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
1968年,執導由讓-皮埃爾·利奧德、德菲因·塞里格合作主演的愛情片《偷吻》,該片是特呂弗“安托萬系列”的第三部,獲得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同年,執導改編自艾瑞許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黑衣新娘》,該片由克勞德·里奇、查爾斯·丹納合作主演 。
1969年,執導由凱薩琳·德納芙、讓-保羅·貝爾蒙多合作主演的愛情片《騙婚記》。1970年,執導由讓-皮埃爾·利奧德主演的喜劇片《床笫風雲》。同年,自導自演根據18世紀法國的一宗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片《野孩子》 。
1972年,執導圍繞兩條線索展開的喜劇片《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子》 。1973年,執導劇情片《日以繼夜》,該片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弗朗索瓦·特呂弗憑藉此片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
1975年,執導由伊莎貝爾·阿佳妮、布魯斯·羅賓遜合作主演的劇情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他則憑藉該片獲得第1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導演提名 。1977年,執導愛情喜劇片《痴男怨女》,該片由查爾斯·登納、布麗吉特·佛西合作主演,獲得第2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78年,自導自演根據亨利·詹姆斯作品改編的劇情片《綠屋》 。1979年,執導由讓-皮埃爾·利奧德、瑪麗-弗朗絲·皮西爾等人主演愛情喜劇片《愛情狂奔》,該片獲得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
1980年,執導愛情片《最後一班捷運》,該片由凱薩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保利特·達波斯特聯袂主演,展現了巴黎在二次世界大戰淪陷期間的一個愛情故事,獲得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弗朗索瓦·特呂弗憑藉此片獲得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 。同年,獲得義大利電影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
1981年,執導由傑拉爾·德帕迪約、芬妮·阿爾丹執導的愛情片《隔牆花》 。1983年,執導改編自美國偵探小說的驚悚懸疑片《激烈的周日》,該片融合了驚悚罪案和幽默諷刺的形式,獲得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個人生活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母親是珍妮·德·蒙弗蘭德,隨繼父姓;他一出生交由奶媽撫養,並住到外婆家。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國巴黎附近去世 。
主要作品
導演電影
時間 | 姓名 | 類型 |
1983年 | 《情殺案中案》 | 電影 |
1981年 | 《隔牆花》 | 電影 |
1980年 | 《最後一班捷運》 | 電影 |
1979年 | 《愛情狂奔》 | 電影 |
1978年 | 《綠屋》 | 電影 |
1977年 | 《痴男怨女》 | 電影 |
1976年 | 《零用錢》 | 電影 |
1975年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 電影 |
1973年 | 《日以繼夜》 | 電影 |
1972年 | 《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子》 | 電影 |
1970年 | 《床笫風雲》 | 電影 |
1970年 | 《野孩子》 | 電影 |
1969年 | 《騙婚記》 | 電影 |
1968年 | 《偷吻》 | 電影 |
1968年 | 《黑衣新娘》 | 電影 |
1966年 | 《華氏451度》 | 電影 |
1964年 | 《柔膚》 | 電影 |
1962年 | 《朱爾與吉姆》 | 電影 |
1962年 | 《二十歲的愛情》 | 電影 |
1962年 | 《安托萬和柯萊特》 | 電影 |
1961年 | 《水的故事》 | 電影 |
1960年 | 《槍擊鋼琴師》 | 電影 |
1959年 | 《四百擊》 | 電影 |
1957年 | 《頑皮鬼》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88年 | 《小女賊》 | 電影 |
1983年 | 《情殺案中案》 | 電影 |
1983年 | 《斷了氣》 | 電影 |
1983年 | 《男生愛女人》 | 電影 |
1981年 | 《隔牆花》 | 電影 |
1980年 | 《最後一班捷運》 | 電影 |
1979年 | 《愛情狂奔》 | 電影 |
1978年 | 《綠屋》 | 電影 |
1977年 | 《痴男怨女》 | 電影 |
1976年 | 《零用錢》 | 電影 |
1975年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 電影 |
1973年 | 《日以繼夜》 | 電影 |
1972年 | 《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子》 | 電影 |
1970年 | 《床笫風雲》 | 電影 |
1970年 | 《野孩子》 | 電影 |
1969年 | 《騙婚記》 | 電影 |
1968年 | 《偷吻》 | 電影 |
1968年 | 《黑衣新娘》 | 電影 |
1966年 | 《華氏451度》 | 電影 |
1964年 | 《柔膚》 | 電影 |
1962年 | 《朱爾與吉姆》 | 電影 |
1962年 | 《二十歲的愛情》 | 電影 |
1961年 | 《水的故事》 | 電影 |
1960年 | 《筋疲力盡》 | 電影 |
1960年 | 《槍擊鋼琴師》 | 電影 |
1959年 | 《四百擊》 | 電影 |
1958年 | 《疲勞的人》 | 電影 |
1957年 | 《頑皮鬼》 | 電影 |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78 | 綠屋 | Julien Davenne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娜塔莉·貝伊, 讓·達斯特 |
1977 | 第三類接觸 | Claude Lacombe | 史蒂文·史匹柏 | 理察·德萊福斯 |
1976 | 零用錢 | Martine's Father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Nicole Félix |
1975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 Officer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伊莎貝爾·阿佳妮, 布魯斯·羅賓遜 |
1973 | 日以繼夜 | director Ferrand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讓-皮埃爾·利奧德, 傑奎琳·比塞特 |
1972 | 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子 | Un journaliste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伯納蒂特·拉方特, 克勞德·布萊塞 |
1970 | 床笫風雲 | Marchand de journeaux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讓-皮埃爾·利奧德, 克勞迪·賈德 |
1964 | 柔膚 | Le pompiste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讓·德賽利, 弗朗索瓦·朵列 |
1960 | Tire-au-flanc | Le taulard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Christian de Tillière |
1959 | 四百擊 | Man in Funfair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讓-皮埃爾·利奧德, 派屈克·奧菲 |
1956 | 牧羊犬的攻擊 | Un invité à la fête | 雅克·里維特 | Virginie Vitr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坎城電影節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威尼斯電影節 |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法國凱撒獎 |
|
人物評價
在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 (騰訊網評)。
弗朗索瓦·特呂弗與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深受巴贊真實電影美學理論和義大利現實主義的雙重影響,作品具有強烈的紀實性,濃重的個人傳記色彩,形成真實、誠懇的風格特徵。他們的作品挑戰傳統電影觀念,否定傳統道德,將古典敘述形式與藝術電影的敘述形式融為一體,對於當代世界電影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呂弗在他25年的影像生涯里,一直沿著巴贊引領的道路實施自己的計畫,發揮自己的才能,確立自己的目標,誠然,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新浪娛樂評)。
作為一名傑出的電影藝術工作者與思考者,特呂弗是一個有心之人。他將平常寫作和拍片時手寫的注釋、草圖、草稿,不同形態的劇本、工作計畫、行政單據、書信、圖書剪頁及評註等,悉數珍存起來,較完好地體現了其藝術人生細緻謹慎的一面,方便了後人深入地研究其電影生命。其經常面對媒體採訪,或應邀撰文發表,對於這些,他時常認真收集、重新翻閱,以便後來加以修改與潤飾加工。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不滿足曾經的成就,即便是從前為人們叫好叫座的影片,他也會於若干年後,懷握謙虛冷靜的態度承認失敗與錯誤。他以此作為歡欣與自由,尋求超越,與大多榮膺殊榮便沾沾自喜、拒絕質疑的明星大腕們,存在著鮮明的對比 (央視網評)。